1945年8月15日配资注意事项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当晚,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,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。乐队、秧歌队、腰鼓队纷纷走上街头,尽情舞蹈歌唱;人群来回欢呼报信,找来柴棍扎成火炬,加入到游行队伍中……
14岁的延安少年刘永康,挤在欢庆的队伍当中,跑着闹着欢呼着,沸腾着从军报国的一腔热血:我也要加入革命的队伍,成为共产党的一员!
“当时真是高兴啊!日本投降了、中国胜利了,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热闹的场景,从来没有那样高兴过!”7月28日,回忆起80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,今年已经94岁的刘永康,仿佛回到了那天,那个坚定“报国志”的日子,那个开启“军旅情”的时刻。
刘永康老人。
展开剩余76%1945年8月底,刘永康报名参加八路军,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:“那时候我思想还幼稚,但我知道,跟着党走准没错。”
因为年龄小,刘永康被分配到卫生队,成为一名卫生员。从学认字开始,参加“医训班”,逐步学习急救、包扎等等。“卫生员小刘”,成为战友们对他最亲切的称呼。
当时,毛泽东同志撰写的《纪念白求恩》广为传颂。很多年里,从卫生员到实习医生再到拥有丰富经验的军医,刘永康反复研读这篇文章,不断领悟白求恩“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”的精神,更用一生践行“哪里有伤员,我们就应该出现在哪里”。
哪里有伤员,我们就应该出现在哪里。战火纷飞的年代,没有宽敞明亮的手术室,也没有充足的药品和器械,刘永康和战友们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,在最简陋的条件下,用最基础的工具治疗伤员。在战场上现场救治,在行军中随时诊疗,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是常有的事。党组织也把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,一次又一次授予刘永康。“父亲特别珍视,小时候我们想看看父亲的奖章,但每次都被拒绝了。”女儿刘凤莲告诉记者,每逢讲起过去的故事,刘永康总记得战友们流血牺牲的画面,严肃地告诉他们:这些军功章,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,珍贵无比!
刘永康常为年轻人讲述战斗岁月里的点点滴滴,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。
怀揣对党的感恩、对战友的怀念,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,刘永康当了一辈子军医。即使在1983年退休后,他仍坚持为群众扎针看病,分文不取。曾经,一位因工伤导致下半身瘫痪的工人慕名而来,刘永康毫不犹豫地接下难题。整整半年,他反复尝试,最终帮助这位工人重新站了起来。当工人康复后登门致谢时,刘永康只是淡淡地说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,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。”
走过战争年代的刘永康,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他不仅自己生活简朴,对四名子女的要求也格外严格。“因为父亲的影响,我们兄妹四人中有两人参军报国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。”刘凤莲说。
如今,刘永康每天仍坚持看报学习,告诉身边人,只有听党话、跟党走,才有现在的好日子,中国才能越来越富强。“我是党培养大的孩子,永远心向党!”刘永康真诚地对记者说。
戴上老花镜,翻一翻报纸,记一记笔记,是刘永康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
【老兵档案】
刘永康,男,汉族,1931年9月出生,陕西省延安人,1945年8月入伍。曾任宁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副处长兼门诊部主任、卫生处处长等职,1955年被授予中尉军衔。
来源:宁夏日报
本期编辑:杨立鹏
审 核:王 雨
签 审:陈玉华
发布于:宁夏回族自治区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